新闻中心
从一个到一批,解决发卫星烧钱这件事。
跌宕起伏的2020已经告别,2021正在开启。
去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不少公司原本的规划,也催生了新的商机。以商业航天领域为例,空天互联网作为未来互联网的新基础设施正展现出巨大价值,与此同时,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支持民间力量的进入,巨大市场需求显现。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新一轮的空天竞赛即将到来。2021年伊始,36氪浙江特别策划《星际赛》系列报道,与商业航天赛道的佼佼者们尽兴畅聊,复盘2020年的得与失,发现2021年的趋势与变化。
本文是其中一篇。
近日,美国SpaceX公司又有60颗星链卫星成功入轨,众多知名机构认为随着Starlink组网密度持续提升,以及SpaceX发射与回收逐渐成熟。还有机构认为,2021年卫星互联网有望迎来发展蓝海。
SpaceX的一举一动让国内商业航天的民营企业和资本市场也绷紧了神经,尤其是卫星互联网领域,融资、扩张频频上演。
2021年初,北京九天微星完成了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中网投”)亿级战略投资的交割,这也是其完成的第七轮融资。融资主要用于卫星平台、载荷、地面终端的研发及产品化,加快行业应用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国家队”中网投首次布局民营航天领域,将从资金、资源等方面多维助力九天微星科技攻关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共同支持和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从硬科技基金中科创星的天使投资开始,九天微星陆续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中信证券、三峡集团、远洋资本、北京市产融平台旗下基金,以及中航产投、国富资本的投资与业务背书。
这家拥有国资背景,主营卫星整星研制及在轨交付、地面终端研制和卫星通信行业解决方案的卫星互联网民营企业,如今要布局批量造卫星,引来不少关注。
从研发走向批量生产
九天微星由三位从体制内辞职的“80后”在2015年联合创立,当时也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元年。这一年,九天微星选择入局的是卫星互联网领域。
初期的九天微星处于探索期,围绕卫星互联,从商业应用倒推到技术路线,探索商业卫星的新边疆;2018年,九天微星开始关于星座物联网的规划,同年2月和12月,九天微星分别发射了“少年星一号”和“瓢虫系列”七颗卫星,用以进行流程验证、百公斤级卫星的技术验证和卫星物联网系统级验证,这被其誉为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基于此,九天微星行业解决方案的收入模式,以终端产品、通信服务费用、数据增值服务为主,并推出了三级终端方案供客户选择,分别是卫星模组(适用于已有设备的接入)、整体解决方案(标准化终端+应用系统)以及定制化解决方案(定制化终端)。
无疑,少年星一号和“瓢虫系列”在发射和商业应用,为九天微星批量化研制、生产卫星埋下了伏笔。
近年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成本在下降,但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研发、发射一颗微小卫星的成本仍在千万元级别。而星座需要卫星之间互相联结,就要求企业必然要先部署大量卫星,这给想要做星座的航天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挑战。
2020年,九天微星要做的就是解决“发卫星烧钱”的痛点,这也预示着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
9月1日,九天微星智能卫星工厂在唐山市正式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落地建设的民营卫星工厂。目前,一期生产厂房主体建设已经完成,预计2021年6月底可进入生产设备试运行阶段。届时,可实现年产100颗以上百公斤级卫星的产能。除落地唐山的卫星工厂之外,九天微星正在四川宜宾筹建卫星载荷工厂。
以下是36氪浙江与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的采访实录:
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
论布局
Q:在您看来,2020年,对于商业航天是怎样的一年?
A:对于行业来说,是梦想变为现实的一年。正如民营航天企业刚开始时,大家都存在质疑,如今商业应用落地,商业航天从阵地战转向规模战,市场进入关键时期。比如卫星载荷通信,从通信的各个产业链条上来讲,围绕产业的细分领域已经形成了分工协作,所以我认为2020年是产业深入到各个环节里去、为规模化战争做充分准备的阶段。
Q:那么,2020年九天微星有哪些卫星技术突破?分别解决哪些痛点?
A:2020年卫星工厂启动建设,为今后卫星批量化生产打下基础。卫星互联网大规模部署拉开序幕,卫星的制作工艺、生产方式、研制方式都需要改变。在卫星批量化生产之外,我们在卫星平台技术上会有四方向的突破:第一是单机的芯片化,我们会提高卫星的计算能力;第二是卫星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丰富星务软件的策略模型;三是通信天线的性能突破。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卫星如何能够在同样的功率、同样的体积、同样的质量下,有更好的通信效果。这是较大的挑战;第四是在卫星的地面终端,涵盖卫星互联网领域延伸技术的宽窄方向。比如与阿里合作的云南野象监测终端,以及车载、船载卫星互联网平板终端的预研。
Q:与国家队相比,九天微星的优势是什么?
A:我们对卫星互联网的理解是,它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行业应用服务业。虽然星座建设要经历造星阶段,但是卫星的价值是源于为用户提供服务,它的模式应该和互联网的玩法更类似,要非常注重运营创新和市场创新。传统航天的优势表现为技术实力和体量庞大,而商业航天的优势在于多层面的灵活创新和快速决策部署能力。
Q:在您看来,九天微星遇到过哪些瓶颈?
A:创业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过很多次推倒重来。比如,早期我们也曾寻找外部的卫星制造商,当时我们认为卫星不一定都要自己造,但后来发现这根本行不通。主要原因是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外包无法保证卫星的低成本和质量可靠性。调研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卫星制造这个市场非常的“不市场化”,很多都是按预算造卫星,而并没有一套科学的市场公允价格体系。而对于商业航天来说,低成本一定是最重要的,外包卫星制造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点。另外,卫星发射后出了问题,外包合作方是不可能替你承担全部损失的,而且这种损失动辄几千万上亿元。除了经济损失,更可怕的是会大幅延迟初期发展进度,这对创业公司来说是致命的。
论卫星
Q:曾今的“瓢虫系列”卫星已过了设计寿命,但依旧稳定运转,在您看来,“瓢虫系列”对九天微星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A: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瓢虫一号”是九天微星自主研制的第一颗100公斤级卫星,验证了我们百公斤级的卫星平台能力;二是验证了我们当时物联网通信的技术;三是验证了短时间内批量化研制卫星的能力。
Q:卫星工厂已建成后,它的批量化生产周期是否会有所突破?生产的卫星量级是否会有改变?
A:时间方面,卫星从单机器件进来到出厂大概是30天左右。量级方面,卫星工厂采用柔性生产,灵活化批产50公斤到700公斤卫星。
Q:卫星工厂建成后,是否会在其他方面体现商业价值?
A:当然。除了我们自己的订单会在卫星工厂里面进行总装测试,同时,卫星工厂还可以对外提供服务,比如开放给其他有需要的商业卫星公司。此外,也会联合垂直行业客户,依托工厂开展卫星技术与应用的研发。
论未来
Q:在您看来,卫星互联未来会是变成什么样?
A:我认为卫星互联网是未来十年商业航天最大的机会。当前5年属于狭义的卫星互联网,即用卫星网络去解决无基站覆盖地区的通信需求;未来十年属于广义的卫星互联网。卫星作为天上的铁塔,搭载各种载荷和传感器,组网形成太空中的分布式计算平台。通过与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结合,其应用场景会空前丰富:搭载5G的载荷,可以满足宽带通信;搭载摄像头,就能实现遥感;加上导航增强,就能支持自动驾驶。最终形成海量的时空大数据,服务智慧地球。
Q:未来是否会有更多民营企业进场?
A:我觉得进场肯定会有,只是说以什么样的定位来进。比如卫星互联网领域,从卫星研制、卫星零部件的供应,到卫星发射和测运控,最后是下游的地面终端和行业应用,随着卫星互联网的市场发展,会出现贯穿产业链主要环节的核心供应商。
Q:是否可以给未来入场的卫星创业企业一些建议?
A:对商业航天来说,卫星发射成功,仅仅是个开始。卫星的载荷、地面终端、应用系统、测运控必须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整个商业闭环,为用户带来经济价值,才能称为真正的成功。所以,对卫星创业公司来说,单纯能把卫星造好发上天是不够的,还处在这个阶段的卫星创业公司是非常危险的。我觉得这是商业航天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9月15日 22:05:51-22:07:51 ,九天微星&36氪通过“瓢虫一号”卫星发射出一封来自氪星的密电,上演了一场科技而浪漫的星河闪烁。
2020年9月1日,对于九天微星,对于国内民营卫星制造企业来说,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日子。在这一天,九天微星卫星研发制造基地——智能卫星工厂在唐山市路南区城南经济开发区正式奠基。这是卫星互联网纳入国家新基建之后,首个落地建设民营卫星制造工厂,也有幸成为河北省重点工程之一。
2022年8月18日,由济南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2年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盛大启幕!本次高峰论坛以“空天赋能 智创未来”为主题,旨在展示空天信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19日,青岛市市南区王锋书记一行莅临九天微星指导工作。九天微星董事长谢涛,九天微星合伙人兼总裁小鹿林子,九天微星卫星总师雪亚林,九天微星总师于洋,九天微星副总裁郭欣,九天微星副总裁赵亮等公司高层领导全程陪同参观。
6月29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辉,泉州半导体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洪武强等领导一行莅临九天微星考察交流。九天微星总裁兼九天未来副董事长小鹿林子,九天微星副总裁王佳伟等公司高层领导全程陪同。
中国信息通信行业在信息基础设施区域布局、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和产业生态、行业管理能力、网络安全和应急保障四个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这也将是“十四五”时期信息通信行业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方向。
谢涛:首先要“活下去”;其次则是把“一纵一横”产业布局做实。
当前五年,是卫星互联网的基建阶段。我们希望能够像华为一样,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供应商。
5G已至,6G并不遥远。我们希望与中国商业航天的伙伴们一道,用划时代的卫星硬科技创新,塑造更加智慧美好的人类未来。
商业航天想要走得更远,需要产业各环节切换到客户思维。